御觉文学

御觉文学>崇祯唐通大明在线阅读 > 第573章 调兵(第1页)

第573章 调兵(第1页)

自古用兵要师出有名。有名,方能有理。有理,才能有号召力。有了号召力,将士们才会用命,百姓们才会真心支持这场战争。有了百姓的支持等于有了民心。如果双方实力差距不是特别大,赢得战争只是时间问题。崇祯要征讨蒙古诸部需要一个理由(借口)。这个理由就是附属国不给宗主国遣使呈贡!在得知崇祯要征讨蒙古人后,范景文劝阻:“陛下不可啊。。。,好不容易剿灭了李闯贼,大明急需时间进行休整。况且西南土司叛乱尚未平定,两线作战并非明智之举。如果在这个时候和蒙古人开战,他们甚至有可能联合建奴再次南下入关劫掠。”“范尚书此言差矣,”崇祯目光坚定,“就算咱们不打蒙古人,蒙古人也会在建奴的驱使下打咱们。”“为何?”邱瑜有些不解的问。方岳贡拍了下邱瑜的肩膀:“我问你,当年诸葛武侯为何急着北伐,而不是休养生息?”“因为诸葛武侯急于匡扶汉室。。。”“错啦!”方岳贡嘿嘿一笑:“因为当时关中比蜀中富庶,同样的时间下,关中人口和粮食的增长速度都比蜀中快。”“诸葛武侯休养的时间越长,蜀国国力和魏国国力差距越大!”“这才是诸葛武侯急于北伐的最终原因!”崇祯接过话茬说道:“方尚书说的不错,辽东乃苦寒之地,无法和中原媲美。休养的时间越长,建奴和大明的差距越大,他们肯定要想办法把大明拖下水!”崇祯这番话彻底把内阁说服了。和士大夫共治天下有利有弊。只要能说服他们,这帮人就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帮朝廷做事。弊端也很明显,党争。。。贪腐。。。其实崇祯征讨蒙古人主要有两个目的。齐聚文学一是解决顺军降将的问题。首先顺军降将数量有点多,素质也参差不齐。他需要借助敌人的手消灭一些累赘,然后再重点培养剩下的栋梁之材。在这期间顺便考察降将的忠心。忠者用,不忠者或弃或杀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些人的战力会越来越强。等收复辽东时正好有了用武之地。其次。一旦和蒙古人正面开战,建奴肯定会参战帮助蒙古人打明军。如此一来明军就有机会在草原上杀建奴了。消灭的建奴越多,将来收复辽东时胜算越大。直接收复辽东绝非上上策,因为他们占据了地利。去草原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。建奴有蒙古人相助,明军则有商人和蒙古内奸带路。双方几乎是同一起跑线。信使带着旨意去草原这段时间崇祯也没闲着,而是在为接下来的战争做准备。首先是钱和粮。国库和内帑暂时都不缺钱,秋粮也刚刚收上来。大明完全有一战之力。崇祯十九年八月十七,崇祯在信使离开后的第二天就开始频繁调兵。“传旨,调袁宗第去甘肃镇,刘西尧去往固原镇,刘芳亮继续驻守延绥镇。贺锦,高一功,刘体纯,马世耀北上万全左右两卫,集结待命。”“调李性忠,刘肇基率所有骑兵北上大同,集结待命。”“命秦佐明率三千白杆兵北上大同,集结待命。”“命高杰率一万五千精锐北上偏关镇,集结待命。”崇祯调兵看似随意,实则经过了深思熟虑。甘肃和固原都是顺军降兵,直接派明军接管反而有些不妥,所以分别派袁宗第和刘西尧前去驻防。贺锦,高一功等人被他调到万全左右卫。如果这些人有复叛的打算,会立刻遭到宣府镇的唐通、阎应元,大同镇的李性忠、刘肇基以及三千白杆兵的夹击。偏关镇在大同西面,与蒙古草原接壤。不但是山西的门户,还是大同的腹背。出征草原后大同将会成为明军的粮草军需中转枢纽,不容有失。高杰不但忠心,还有能力,偏关镇非他莫属。“命袁继咸北上武昌,继续寻找张献忠踪迹。”崇祯说完旨意后又加了一句。张献忠逃入深山后像是消失了一样不见了,崇祯不放心,命袁继咸继续搜寻他的踪迹。看着手中密密麻麻的旨意,王承恩眼前有些恍惚。崇祯十七年三月时,朝廷要兵没兵,要将没将。短短不到三年时间,大明朝竟然有了这么多可用的将领和士兵。可见银子的重要性!调兵从北京出发,送到保定,陕西和山西各地。大军启程的同时,沿途州县开始筹备粮草,供路过的明军使用。购买粮草需要钱,动用民夫搬运粮草还要用钱。看着国库的银子像流水一样往外流,崇祯心疼不已。可是没办法,打仗打的就是钱粮!“陛下,”户部尚书方岳贡拿着题本来到崇祯面前。崇祯打开的同时方岳贡开始解释:“这是收复关中时产生的各项费用,除了士兵的饷银,抚恤银,赏银,功劳银外,还有购买粮草,武器甲胄等军需的银子。”“加起来共九十三万七千五百四十九两二钱。”崇祯拿起笔勾画同意后开始嘬牙花。打仗太费钱了,比想象中还要费钱。“承天府之战的抚恤银都发了吗?那一战白杆兵损失不小,川军伤亡亦有不少。”“发了,”方岳贡点头:“承天府之战共耗银七十七万九千余两银子,已让秦良玉从蜀王借来的钱里面直接划扣了。”等等。。。崇祯忽然想起了一个大问题!他让秦良玉从蜀王那里借了五百万两银子应急。现在流贼死的死,逃的逃,不出意外的话蜀王肯定要催债了。不止蜀王。京师朝臣勋贵南迁时被他“借”了许多银子,那些人虽然没敢明着催债,但是轮番给他上书表示想离开南京重回京师。不出意外的话,他们回到京师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催债!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